迷信的老妈曾经找先生给我算了个命,说我32岁的时候会发财。
发财,这是一个生于60年代、经历过严肃物质匮乏的母亲对于子女最朴素的愿望,而月入数万,对于她来说就是属于发财之列了。
三十岁还没到来的时候我做到了,而后是成家立业得子嗣,像大部分中国男青年一样,在差不多的年纪做着差不多的事;本来挺好,借着算命先生的吉卦,静静等待32岁的到来,坐实老妈的希冀。
可是不知从哪一天起,手机上的到账信息无法让我提振精神,团队的团建活动也不再期待,而开始对每周五晚上冗长的例会深恶痛绝,对于新客户新订单不再像猎豹对于羚羊那般兴奋。
再后来,对于起床、刷牙这样的事也感觉到吃力;早睡早起更是成为了一种难以完成的任务。
我意识到情绪生病了。于是我尝试治疗自己,阅读心理学书、跑马拉松、参加篮球赛,一个人去昆明大理,翠湖里赏荷,洱海边跑步;而后面发现,看一本书,它就是看一本书而已,出去一趟,它就是出去一趟而已,解决不了什么问题,顶多转移几天的注意力,后面情绪又是回到原来的破轨道上来。
所谓的自救方法没有获得成功,运动、旅行更像是麻醉剂,治标不治本。
好像快乐和深度思考都变得越来越难得了;大学毕业后一路狂奔而来,学习这个追逐那个,工作上始终绷紧一根弦,得到了很多曾经追求的,却也失去了无形的、却重要的东西 – 获取快乐的能力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能力。
而是什么导致了失去这两项重要的能力呢?
一直以来,似乎一直都是在输入,看的书、见的人、生活工作给的经验教训,而自己忙于赶路,鲜少去仔细咀嚼这些事情,更很少主动高质量的落于纸上,有时晚上会刻意去想白天的事情,然而经常是敌不过梦神想不了几分钟;就像编写程序的IPO(imput/process/output)流程少了P和O,导致生活里和情绪里越来越多的断裂感,直到最后混乱不堪。
24年的4月份,偶然通过一个外贸创业博主认识了Rolen,闲聊寒暄几句之后,发现他近年来一直在写作,并且有自己的博客,阅读了几篇文章,文字平淡、闲适,很少见他用绝对、必须、一定这类似的字眼,但是很有逻辑性,并记录了生活中很多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和一些思考,让阅读的人有一种舒适感,这种舒适感,曾经在路遥和汪曾祺的文字中找到过。原来生活状态和思想可以这样松弛。
创业伊始,幼儿又很需陪伴,当时没有马上开始写作记录生活,只是后来偶尔记几笔发发无营养的牢骚,Rolen和他的博客也被我放到一边;等到了今年,创业上的压力,以及自己对未来方向和人生意义的反复思考而无果,我才想起来,其实已经上天似乎已经给过一味良方去拯救生活和情绪,这次我没有再选择视而不见,果断注册了博客,开始一些写作。
早睡早起,保持运动,同时将自己的思考倾注于文章,慢慢能感觉到自己的情绪更加轻盈,思考也更加全面和深入,做决定时也不再那么痛苦,好像这些事情让大脑的带宽增加了;于是工作上的方向越来越清晰,生活工作中与周边人的关系也在改善。我想这值得记录下来。
原来算命先生诚不欺我,虽然32岁这一年并没有获得万贯家财,但是找到了通往心境平和道路;心境平和,在当代社会何尝不是一个最大的财富?
